2013年以来,湖北襄阳市质监局以推动“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责任书制度”、“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”和“食品安全基层联系站点制度”三项制度落实为重点,深化食品网格化监管体系,坚决落实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,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,全面提高全市食品安全监管水平。
一是严格审批,加强生产许可证前监管
上半年,襄阳市质监局实现了所有市级食品生产许可网上审批,将生产许可审批时效进一步压缩到10天左右,行政审批无纸化办公基本实现。截止6月底,全市新发证25张,换证24张,变更2张,不予许可3家。全市已核发食品生产许可证698张,其中粮食加工品、食用油及其制品、纯净水仍是襄阳市食品生产许可的主力,占比超过50%,特别是粮食加工占比超过30%。针对食品生产许可的特点,襄阳市质监局加强了上述重点产品的抽查比例,特别是食用油和纯净水,保持30%证前抽查力度,对不符合生产许可审查细则的企业坚决不予发放生产许可证,严把食品生产许可的准入门槛。
二是强化执法,严厉打击食品违法行为
上半年襄阳市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向好,但安全隐患仍不容忽视。襄阳市质监局先后组织了“两节”期间食品专项检查、皮蛋产品专项检查、肉制品专项检查、乳制品专项检查,各县(市)区局先后出动执法人员2000多人次,检查各类企业468家,小作坊593家,对38家企业下达了责令整改通知书,对69家小作坊进行了处理。特别是2013年襄阳市质监局加大了与公安机关的合作,重拳出击打掉了一批违法食品生产“黑作坊”。上半年,我们已经处理了群众举报7起,会同公安部门查办了三起典型案例,共刑拘20多人,逮捕8人,网上追逃1人。4月份在襄州区和开发区先后端掉了一个制售假冒饮料的黑窝点,货值均为40多万元。进一步净化了市场环境,严肃了食品生产秩序。
三是规范程序,增强风险监测工作实效
为更好的应对食品安全风险,襄阳市质监局在年初就制定了全市风险监测计划,并严格按照计划对全市食品生产企业情况进行评估。一季度,通过监督检验、风险监测等方式对对全市范围内食品生产企业生产的饼干、炒货、大米等21大类264批次食品进行了抽样检验,合格260批次,合格率为98.48%,整体合格率较2012年同期91.35%的合格率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。对不合格企业,襄阳市质监局均要求辖区质监局对不合格企业进行后处理工作。
四是预防为主,深化食品企业风险意识
上半年,襄阳市质监局先后约谈了6家白酒企业、1家乳制品企业、4家纯净水企业和5家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,上述企业均是在监督检查或风险监测中发现问题的企业。对于这些企业,襄阳市质监局并不简单行政处理了事,而是采用约谈制度,一是给企业敲警钟,说明食品安全这根弦必须绷紧,常抓不懈。二是配合企业认真查找问题原因,从原材料到生产工艺,双方进行深入的沟通,帮助企业从根源上解决食品安全隐患,同时监管部门也能从企业陈述中,发现行业可能存在的“潜规则”和系统性风险。约谈制度也得到了省局肯定,4月份,省局也先后约谈了全省的白酒企业和乳制品企业,襄阳局的先进做法被省局通报表扬。
五是注重创新,不断摸索食品监管新途径
2013年初,襄阳市质监局围绕国务院出台的《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》,结合襄阳实际,草拟了“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责任书制度”、“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”和“食品安全基层联系站点制度”等三项制度实施意见。该意见得到了襄阳市委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,决定以襄阳市政府办公室名义下发了《关于推行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管理责任书等三项制度的通知》(襄政办发〔2013〕12号)。“三项制度”是襄阳市质监局针对食品监管中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,食品安全事故后续处理缺乏资金来源等问题,提出的新思路、新办法。截止目前,全市698家食品生产企业已基本签订了质量安全责任书,全市小作坊也正在组织签订小作坊质量安全责任书,襄阳市区有23家企业签订了保险协议,其它企业也正在进行业务沟通。“三项制度”的实施是襄阳市质监局结合国家政策和襄阳实际的创新做法,特别是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被省质监局作为典型经验,在全省予以推广学习。